一、長沙縣萬畝花卉產業園規劃設計原則
1.1 可持續發展原則
1980年,聯合國大會曾號召:為了保證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對自然,社會,生態,經濟和基本的關系進行研宄,“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被提出。隨著我國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農業生產的發展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農業產業園要立足于現狀,面向未來,重視生態規劃與環保,是增強其競爭力的有力支撐,同時,也反映了農業產業園與傳統農業園不同的一個重要方面。改變高投入、高污染農作方式,采用更清潔、更有效的技術作為生產和消耗的方式,盡量減小對能源和資源的損耗。從產業各層面上建立相互的聯結,有利于充分利用資源,使得園區內各產業之間互補互促。
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可以保證花卉產業園的景觀層次使游客感受田園式的生產方式,利用鄉村特有的空間特點來建設花卉產業園,在保證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同時又可以吸引游客的觀光,帶動了當地旅游。產業園區規劃是立足于現在,著眼未來,合理規劃,穩步推進。在規劃設計過程中,以生態環保的理念,促進產業的可持續和環境的可持續,激發當地鄉村活力的同時分期分階段地進行總體規劃。
1.2 因地制宜原則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東西方向跨度很大,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氣候條件有很大差異。同時,不同的鄉村承載當地人民的活動方式,進行花卉產業園規劃必須充分調研本地的環境優勢、產業優勢,從實際出發,確立自己的發展方向與目標,開發打造能滿足現實需求和長遠潛在方面要求的產品和產業。結合當地特色,挖掘具有當地文化底蘊的元素布局特色產業,避免千篇一律的農業產業園。同時在景觀設計中,運用現有材料,在體現地域特色的同時,將當地文化、民俗等融入鄉村景觀設計中。因此根據因地制宜的規劃原則所制定的方案,應是建設成本最低、可操作性最強、當地特色最濃的方案。
1.3 功能性原則
根據前期的定位要求,根據花卉產業園的需要與現有的資源進行調研與分析,對花卉產業園規劃設計的目標功能體系進行概念建設,并進行創意活動的豐富。功能系統設計包括:設計研宄,規劃構思,概念生成,概念界定,概念方法,園區發展定位與實施,充分體現了以市場為導向的特色,結合不同的旅游主體類型,構建現代花卉產業體系,逐步完善花卉產業園基礎功能。同時,花卉產業園設計中應體現當地文化、生態環境及景觀藝術等功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為游客提供便利。
二、長沙縣萬畝花卉產業園規劃設計要點
2.1 以花卉產業為核心產業
花卉產業園以花卉產業為核心,明確產業園的主導產業,在選擇花卉品種時需考慮實際情況與場地產業背景與歷史,結合產業發展情況,借助現有產業支撐,根據場地現狀,因地制宜的選擇具有高效益、示范性強的花卉品種,同時在滿足規?;N植要求與符合當地特色的同時,發展景觀優勢,根據主導產業,明確種植形式,積極融合科技創新,引入科技元素,有效地提高農作物的經濟效益,強調特色產業的發展。
2.2 以產業化、規?;?、品牌化為發展戰略
現代花卉產業園通過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模式,增強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通過促進產業升級,不斷將當地農民發展成為產業工人,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利用場地優勢,打造農業規?;?、科技化種植,促進農業產業發展,通過強化品牌強農的理念與深入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大力推動農產品品牌建設,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挖掘當地文化、將文化創意融入傳統農產品中,以品牌、文創概念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共建全面小康社會。
2.3 以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發展理念
在推進產業化的過程中,堅持以花卉產業為核心,有效地推進花卉產品生產及加工,充分利用當地鄉村生態環境、景觀層次以及活動設施,合理布局花丼產業、產業示范、花卉景觀與農業休閑為一體的花卉產業園,根據主題進行推廣宣傳,增大人流量,促進農民増收,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多功能經營,加快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三、長沙縣萬畝花卉產業園規劃設計策略
3.1“產業振興”優化產業體系
通過AHP層次分析法得出,“產業要素”為長沙縣萬畝花卉產業園規劃設計的主要影響要素?;ɑ墚a業園的規劃設計要立足于安沙鎮花卉產業的特色和基礎優勢,因此,規劃設計中要圍繞“花卉品質升級、花卉產業增效、花農增收”目標,以建設花卉標準化生產基地為核心,推進花卉生產、加工、物流、電商、農旅等全鏈條、多業態的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現代花卉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堅持實現高起點和高標準,堅持創新發展現代農業,突出先進行、示范性,積極推行“農金對接”、“農高對接”、“農科對接”和“農檢對接”;就項目的選擇而言,堅持走產業化道路,重點發展高科技,大力引進高附加值和高品牌影響力的項目,持續延伸產業鏈,形成產業聚集效應。
3.2“人才振興”強化人才支撐
通過AHP層次分析法得出,準則層“服務要素”雖然只排在第四位,但其中的指標層因子“科普教育””、“科技研發”卻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其緊緊貼合鄉村振興中“人才振興”的發展需要。我國農村的勞動力短缺,以留守老人、婦女為主體的農業生產者,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有顯著欠缺。由此可見,想要推動人才振興,首先就是要保留住一批優秀且出生于農村的人才,再吸引一部分離開家鄉打拼的人才和一部分優秀又有志向的城市人才來農村發展,通過人才的聚集以推動和保障鄉村振興,增強農業農村內生發展能力。
3.3“文化振興”挖掘文化特色
通過AHP層次分析法可以得知,“文旅要素”作為長沙縣萬畝花卉產業園規劃設計的第二影響要素。因此,花卉產業園在重點發展花卉生產和花卉產品加工的同時,要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茶文化、花卉文化等資源,將農業功能進行大范圍擴展,如: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生態功能等。例如花卉文化的深入挖掘,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聯結花卉和節假日,端午節的“斗百草”活動,可以舉行花草標本采集活動,主要面向中小學生以及親子戶外活動;重陽節以“菊花”為主題的郊游活動;中秋節“賞桂花”,輔以桂花酒、桂花茶、桂花月餅等;更有民俗文化中傳統的“花朝節”,是將農歷二月十五這一天定為百花的生日;還有從江南水鄉地區流傳而來的農歷六月二十四的“觀蓮節”等。二是“花市”、“花會”源于民俗文化的以花丼的買賣和觀賞為重點的活動,成功的典型例子有廣州、揚州、洛陽、重慶等地以特色花卉為主題的藝術節、賽花會等。三是結合花卉和飲食,中國的花卉文化源遠流長,唐代的花卉美食有:桂花羹、菊花糕、木香花糕等,宋代有梅粥、蟹釀橙、廣寒糕等;原來“以花為食”主要有梅花、菊花、桂花等,現代拓展到了梔子花、芙蓉花、玉簪花、金雀花、紫藤花等;糖果和糕點的原料和佐料常見有桂花、桂花,花露和美容產品常用菊花、玫瑰花、茉莉花、百合花、薰衣草等,飲料和茶酒中常見有菊花、桂花、玫瑰花、金銀花、梅花等。
3.4“生態振興”打造綠色產業
從第四章AHP層次分析法的權重計算結果可得出,指標層因子中“生態觀光”的權重值排在第二位。因此,為了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體現產業園的生態性,為了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園區的生態功能,園內要嚴格實行“一個管控、兩個減少、三個基本”的生產體系,首先要通過實現花卉種植基地的標準化建設,全面建成和應用節水灌溉設施,大幅度控制水資源的使用量,倡導水資源和肥料的統一節約使用;要通過推廣水肥一體化、殺蟲燈、殺蟲貼紙等技術,促進農藥、肥料的節省和高效施用,走綠色循環利用的生態道路。針對在花卉生產和管理的過程中反光膜、花卉套袋等廢棄物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危害,要采取積極的政策和措施,促進可生物降解薄膜的應用,采用“戶集、村收集、鎮運、市處理”的方式進行垃圾分類回收和垃圾無害化處理,大量減少污染;為清除被遺棄的花草樹木殘枝,可以利用其作為焚燒發電材料,或作為生產有機肥、生物質顆粒和食用菌基袋等進行二次利用,促進花卉產業可持續發展。同時,在園內的建筑材料選用上,如房屋整改,多使用木、竹、石等材料,道路鋪裝可以多采用透水的材料以及碎石子等。
3.5“組織振興”深化管理模式
通過對長沙縣萬畝花卉產業園規劃設計影響要素的評價分析可得,“產業要素”、“文旅要素”排在前兩位,因此在長沙縣萬畝花卉產業園的規劃設計中,要合理規劃花卉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的布局,創新產業組織方式。把握住當今時代“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全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契機,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群眾自愿、利益共享、積極可靠、標準導引、從點到面的原則,以“擴大規模,提高質量,增強輻射”為主線,以油新河新華段為軸向周邊輻射“黨組織+龍頭企業+農戶”試點經驗,完善并大力推廣“黨組織+合作社+農戶”、“黨組織+合作社+產業園項目公司+農戶”等發展模式,探索建立能夠實現與小農戶有機銜接的發展帶動機制和利益聯結機制,激活農村各類要素。支持黨組織牽頭,創辦多元化、多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者:李佳靜)